前 言
平遥古城,是世界文化遗产,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,也是我美丽的家乡。
家乡人心目中的平遥古城,既是一道美丽的风景,也是一种独特的味道,弥漫在明清街的空气之中,氤氲于古民居的砖瓦之间。
这味道很近,近到在古城里的每一个人,随时随地都可以闻到;这味道又很远, 远到你不认真体会,一辈子都发现不了。
每一个土生土长的平遥人,都被这种亦真亦幻的味道所熏陶,延续着一脉相承 的习俗,传承着别具一格的文化。
我们与平遥古城的联系,如此具体,具体到我们每天走过的那些不起眼的小巷,具体到我们每天在遵循的很多习惯,具体到我们每天在吃的各种食物。
平遥地处山西中部,境内既有肥沃的汾河谷地,也有大片干旱的丘陵梯田,特 殊的地理环境,适合各种五谷杂粮的生长,养育了祖祖辈辈的平遥人。
简单的杂粮面粉,被平遥的先民们赋予了不简单的想象力。
在我的记忆里,父亲和母亲布满老茧的大手,一伸进和面盆,就会变成魔术手,可以将同一种面做出不同的味道,满足长身体的孩子们对口味不同的要求。
事实上,平遥面食的做法,多达几百种之多,仅炉食一项,就有二十余种,而 且在平遥乡间,还有许多独特的平遥炉食制作古法,至今鲜为人知。
比如东南沿(平遥人对平遥东南乡镇的一种统称)地区,通过炒黄土,烘胶泥,烤红石板,间接作用于面食的原生态做法,在古城里就是不常见的,只有山里的一 些老人家才会制作。这些炉食制法的传承,往往并不是通过笔墨纸砚,而是口耳相授,言传身教,由父亲教给儿子,或由母亲教给女儿,使得平遥传统炉食得以代代相传。
但随着电器的普及,连上世纪常见的铁锅和铁鏊子都很少见了,许多乡土乡味 的炉食制作古法就更是难得一见。
与此同时,年轻人的观念也被商业社会的种种“潮流”所裹挟,对传统习俗和 传统食品失去兴趣,间接导致散落在平遥乡间的各种民间传统美食,因无人问津而 面临失传。
我的祖辈和父辈,都是制作平遥炉食的传统手艺人。父亲在世的时候,目睹平遥很多炉食技艺面临失传的情形,曾经有一个想法,遍访平遥所有的村镇,将平遥父老乡亲们制作炉食的方法,做一个详尽的整理,可惜那个时候条件有限,父亲需要整日为家里的生活奔忙,时间和精力都远远不够用,整理炉食文化的工作才开了一个头,老人家就积劳成疾,永远离我们而去了。
平遥炉食进入新世纪,我继承祖业,也成了一名炉食制作的手艺人。赶上了国家的好政策,我家传的“兆辉炉食”成了平遥古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,公司所生产的兆辉馍片,兆辉油茶和兆辉石头饼誉满三晋,畅销全国。
父亲的遗志,我一直都铭记于心,在兆辉公司发展的过程中,我一边走访平遥 民间老人,一边请教平遥地方学者,收集关于平遥炉食的相关资料。
时光如梭,一晃又是十几年过去了。2019年金秋十月,适逢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,关于炉食的文字和影像资料已经快装满我一个书柜,将平遥炉食文化整理成册的条件已经成熟,所以我召集了几位文学圈的好友,决定正式将此事摆上日程。整理此书的初衷,原本只是为了告慰父亲的在天之灵,但时至今日,我的想法又不仅如此,而将整理平遥炉食文化,当成了我们父子两代的一份社会责任。
是的,一个时代的人必须做一个时代的人该做的事情,继承先辈的传统文化,并将之传承后世,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。
千里之行,始于足下,希望我们做的这件小事,能够为新时期的平遥古城建设,为平遥古城的传统文化传承,贡献我们的一份绵薄之力,则不甚荣幸。
2019年10月
|